华为智能体脂秤3Pro怎么样 华为智能体脂秤3Pro全方位评测
华为智能体脂秤3Pro怎么样?好不好用?值得入手吗?下面小编带来华为智能体脂秤3Pro全方位评测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华为智能体脂秤3Pro全方位评测:
一、前言:双频八电极更专业 居然连肝脏脂肪也能测
2019年,华为智能体脂秤2 Pro横空出世,将八电极的专业人体指标测量带进了普通家庭。八电极智能体脂秤不仅仅是简单的称重,还有更详细的身体详细指标报告,有了它的帮助,现代人可以随时进一步了解自己的身体状态,有参考性地减脂增肌,不再盲目。
两年之后,华为智能体脂秤2 Pro终于等来了后继者——华为智能体脂秤3 Pro,在前代八电极专业度媲美健身房的基础之上,新增了双频电流这一新特性和算法的完全升级,再一次为智能体脂秤赋予了全新的测量维度。
借助全新的技术,华为智能体脂秤3 Pro将更贴近普通人生活的肝脏脂肪检测和身体塑形融入到了产品之中。以前,进行肝脏脂肪检测要借助B超、彩超,而现在,借助华为智能体脂秤3 Pro就可以。
华为智能体脂秤3 Pro还可以化身家中私教,辅助用户完成一系列的锻炼。通过华为智能体脂秤3 Pro的配套APP运动与健康,你可以清晰了解每天摄入及消耗多少热量、各个部位的锻炼应该怎么样进行,从而更高效地完成自己的健身目标。
接下来,我们就来体验一下华为智能体脂秤3 Pro,看看它究竟会有怎样的提升。
二、外观:经典造型永不过时 光镀膜磨砂玻璃色彩百变
从包装就不难看出,华为智能体脂秤3 Pro的外观设计和上一代极其相似。这次的产品渲染图也特意强调了它的光学镀膜,在光线照射下会呈现不一样的色彩。
产品背面展示了部分人体身体成分分析报告,内容大体上跟上一代相同,可以帮助用户快速理解所谓的“人体指标报告”到底会是什么样。
打开包装,去除本体。华为智能体脂秤3 Pro的设计基本没有变化,一整块玻璃面板采用隐藏式电极的设计,非常美观。磨砂玻璃表面既耐脏也防滑。
虽然看起来是白色,但是华为智能体脂秤3 Pro的玻璃使用光学镀膜工艺,在光照下可以呈现百变的色泽,更具质感。
手柄的设计变化则十分明显,首先就是手柄的电极更为醒目。对于手小的用户来说,此前的设计容易出现未能有效握持电极区域的情况,可能会导致测量有误,现在这样可以保证用户更好地接触到手柄上的四个电极。
手柄支持拉出,线材采用凯瑟拉夫防弹丝,柔韧强劲,外表采用PP纱编织,美观时尚,避免老化变硬,手感也更舒适。
四个秤脚支持360°可动,和上一代光滑的底面相比,中心升起了一定高度,可以提高稳固性,也更耐磨损。
华为智能体脂秤3 Pro采用电池供电,因为受到压力才会激活,所以续航表现也会非常持久,不必担心需要经常换电池。
三、连接使用:蓝牙、Wi-Fi两种模式 智能识别上秤用户
华为智能体脂秤3 Pro支持蓝牙、Wi-Fi双连接。蓝牙近距离配对方便,但是速度较慢,而无线连接则更加灵敏、快速。在完成无线配对后,每次使用华为智能体脂秤3 Pro都不用事先跟手机连接,测量身体指标可以变得更加方便快捷。
第一次使用时,需要站在华为智能体脂秤3 Pro上保持稳定使其处于激活状态,同时通过手机上的华为运动健康APP选择产品,完成蓝牙配对,就会开始连接。
连接完成后,就可以配置华为智能体脂秤3 Pro的Wi-Fi参数,选择家中的2.4GHz Wi-Fi,连接完成后就可节省以后再用蓝牙连接的麻烦。
完成配置以后,需要输入自己的基本信息。体脂秤测量身体指标,凭借的就是生物阻抗技术(BIA)算法,要确保这几项生理参数的真实与准确性,才能保证根据算法计算的结果贴近真实。
测量过程中,需要站在体脂秤上保持双手平举,紧握手柄的姿势。等待体重、体脂、心率三个数值显示完毕后,就意味着测量已经完成。同时APP也会刷新动画,我们接下来就可以查看结果。
华为智能体脂秤3 Pro也支持多用户共同使用。你可以用新的手机连接华为智能体脂秤3 Pro,或者直接在APP中添加新用户。根据每个人的生理指标不同和其变化的连续性,华为智能体脂秤3 Pro可以智能识别不同用户的数据,并且分开记录。
四、身体报告:双频电流准确度提升 还有全新肝脏脂肪项目研究
——HUAWEI TruFit TM2.0 算法
和一般的体脂秤相比,华为智能体脂秤3 Pro的测量数据更加精准,因为它不但有着类似专业人体分析仪的八电极设计,可以获得更详细的原始数据,而且算法上更是和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作,共同开发出了全新的HUAWEI TruFit TM2.0人体成分检测算法。
和前一代的1.0算法相比,2.0算法支持双频电流测量,低频电流测量细胞外液,高频电流测量细胞内液,两组数据可以进一步提高测量的准确性。同时测量范围也更大,从6岁到80岁都可以完整体验华为智能体脂秤3 Pro的全部功能。
此外,通过大规模的数字验证和AI技术验证,华为智能体脂秤3 Pro的结果和最精准的DEXA(双能量X射线吸收测量法)的相关性保持在0.94以上,足以证明其准确度相当之高。
——全方位人体报告
借助算法,华为智能体脂秤3 Pro可以生成一份包含14项整体指标、15项躯段指标的身体报告,报告中不仅有详细的数据和指标名称,还有专业的指标解析,身体形态评估等,甚至还会基于大数据得到同类人群的身体分析成果进行比较,为用户给出减脂、增肌方面的指导。
能看到,给出的数据甚至精细到了每一个躯段的脂肪量和骨骼肌量,对于喜爱健身的人来说,就可以以此为参考,锻炼出一身匀称的肌肉。
华为智能体脂秤3 Pro还会根据身体指标算出基础代谢率,如果想减肥的话,基础代谢率就可以为控制摄入提供参考。只要保证摄入<产出,就能够持续减轻体重。
此外,借助脂肪和骨骼肌等数据,它也支持了体型识别功能。不同的身体形态或多或少都有跟不同的疾病挂钩,譬如中心肥胖的苹果型身材就很容易患有脂肪肝等疾病,了解自己的体型特征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到自己身体健康上的不足。
运动与健康APP还能够利用大数据,将BMI、脂肪率、内脏脂肪等级、骨骼肌量、四肢骨骼肌指数五个方面的数据和同龄人对比。通过大数据对比,可以为接下来增肌还是减脂提供参考。
借助APP,华为智能体脂秤3 Pro甚至还可以直接生成一份人体成分分析报告。最具价值的自然是末尾的评分和总结,用户们不一定能够看懂数据,但是最后的文字内容所写的加强膳食纤维摄入、加强腰腹力量训练,适当减重等建议都十分通俗易懂,值得参考。
——脂肪肝研究
华为智能体脂秤3 Pro本身就可以凭借体脂数据,为人体的脂肪率、内脏脂肪等级做出评估。同时借助树兰医疗感染科医生集团基于华为智能体脂秤3 Pro展开的肝脏脂肪研究项目,可以有效检测肝脏脂肪等级,筛查肝脏脂肪风险,并提供专业健康指导建议。
在此基础上,用户可以通过全新的肝脏脂肪研究APP,使用华为智能体脂秤3 Pro居家检测肝脏脂肪等级,筛查肝脏脂肪风险;并且可以通过树兰互联网医疗APP进行线上咨询,由树兰互联网医院专业医护人员进行一对一解答,获取诊疗服务。
借助树兰医疗集团的医学资源和华为体脂秤3 Pro更精确的身体信息采集,可以明确的告诉用户是否有患上脂肪肝的风险。无需繁琐的彩超测试,可以直接在早期发现肝脏问题。
五、减脂塑性管理:全程指导堪比家中私教
根据用户的身体状况,华为运动健康APP还会提供相应的健身建议,根据不同的身体状况,还会有增肌、健身等攻略推送。像笔者的身体情况属于整体正常,不过体脂率较高,内脏脂肪也有超标的风险,华为运动健康APP就贴心地推荐了减脂攻略。
在华为运动与健康APP内,还内置了大量的健身课程来帮助用户完成健身塑形的目标。
每一个教程都十分详细,不仅提供了动作的组数和时间统计,甚至还有动画形式的动作教学、动作要点、呼吸节奏、动作感觉等参考内容,即便是新手也能快速学会正确的动作和节奏。任务还会有训练建议和相关推荐,你可以升级更高难度的训练,或者了解每周训练的时间安排。
此外,在体脂秤的项目中,还专门内置了一款名为轻断食的应用,来帮助用户们更好地管理体重。
所谓的轻断食,就是在一天中保证一段时间不再摄入食物。运动与健康APP中提供了两种方案,分别是14小时禁食的入门模式和16小时禁食的进阶模式。
在日常生活中,养成正常的进食习惯,不要一天24小时全天都在吃东西,有助于减轻体重,健康减脂,增加基础代谢,降低心脏病等的患病风险。
如果说健康训练是让你迈开脚,那么轻断食就是让你管住嘴,双管齐下,健康塑形可谓轻轻松松。
六、总结:更精准更强大 健身减肥必备好帮手
在医院或者是健身房,其实都有类似的体测仪存在,不过它们的块头往往更大,对于家庭用户来说,其价格也难以承担。
华为智能体脂秤3 Pro和这些专业体测仪相比,基本原理大致相同,经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检测,华为智能体脂秤 3 Pro与DEXA脂肪量、四肢骨骼肌等指标的测量结果相关性为0.94以上,也让人对其更具信心。在满足家用这一前提下,华为智能体脂秤3 Pro可谓是最好的选择。
华为智能体脂秤3 Pro的升级之处,最核心的就是支持双频八电极身体检测,相比前代的单频八电极,测出的数据更准确。
在更庞大且详细的数据支撑下,华为智能体脂秤3 Pro的测试结果不仅更加准确,甚至还能够进行肝脏脂肪检测,省去彩超的麻烦,直接让用户了解到自己的肝脏健康情况如何。早发现早治疗,在萌芽时期就及时遏止,总比等到病变影响正常生活要好得多。
此外,运动与健康APP的发展也让人惊喜,更加贴心和实用,原来仅仅会提供相关的健身文章,现在则是直接提供贴心的健身课程,和测量出的人体指标相结合,用户可以进行针对性锻炼,让汗水一滴也不白流。
功能强大且美观小巧,更何况这一代的功能也有进一步的强化,无论减肥还是健身,华为智能体脂秤3 Pro都可以带来不错的辅助效果,不妨买一台试试,感受一下双频八电极的强大,开启自己的健康之路。
本文转载自https://news.mydrivers.com/1/757/757703.htm